李振九

您的位置:纪念馆首页 相关报道 正文内容
书法研讨会上的发言(录音整理)
2013-09-20    浏览(545)    作者:西中文    来源:录音整理(择要)

发言者: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、著名书法家、书法理论家西中文先生

(根据录音资料整理,未经本人审阅。)

很高兴参加今天这样一个研讨会。对李振九先生,我是很早就仰慕的。前两年在编《中原文化大典》的时候,找了些他的资料。但是我觉得对李先生这个宣传还是远远不够。很多资料上甚至连李先生生卒年月都搞不清楚。甚至公然写生卒年不详。这个书法家就在我们河南。资料并不难找。这是对李先生研究不够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。刚才叶鹏先生讲的文化记忆问题,这是对一个民族发展非常重要。尤其是像我们中华文明。她是一个延续了五千多年,从未中断的一种独特文明。在世界上独此一家。中华文明是特别讲究传承,特别讲究记忆这样一种文明,书法艺术也是特别讲究传统讲究传承的一种艺术。今天在书法界,也是一再强调继承传统。很多人说起创新,说干嘛要学古人?我拿起笔来写出我自己的个性不就是创新吗?这种理解就根本没有认识到书法艺术的真谛。今天我们看李振九先生的展览以后,我们可以重新认识。我个人有这几方面的感受。第一点是李先生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。和现在不一样,没有那么多外因干扰,外界的名利诱惑是一方面,他们那个时代的书家纯粹出于对艺术的追求,建立在这样一个扎实的基础上,他的心态和我们现在不一样。看以前写的东西,那是心里非常平静。就这一点我们现在就做不到。而书法正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,这样一种心理基础上,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。这也是中国书法的性质所决定的。现在这个问题在于,一方面过冷,很多的年轻人,用电脑啊,不写字,科技发展造成书法断代,刚才叶鹏教授也谈到这个问题。书法在传承方面有危机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书法为何物。

 

另一方面有点是过热,在书法圈里,由于物质条件的诱惑,大家一窝蜂的要争先恐后,参加什么展览,看什么流行,跟着风走,这个把传统的书法的根丢掉了。这就形成了一方面是过冷,一方面是过热。书法的传承也是需要一个适宜的温度,过冷过热都不利于。总体来说从解放以来到文革这一段,社会上没有书法艺术一说,很多以前搞书法的,也得收敛一些,不敢张扬。甚至有人否认自己是书法家,大社会环境不允许。所以这造成了李强主席说的断层。这对书法的传承是不利的。但是现在过热的现象,跟风的现象,一窝蜂的赶时髦的现象对书法同样是不利的,所以要克服这种过冷过热两方面的不正确的倾向。还是要从前人古人那里汲取营养。看看李振九先生的作品,对调整书法(创作)心理有很大好处。李先生作品没有火气,看现代东西,火气很大。而且一个现象,现在赶时髦,包括前些年赶时髦的一些作品,过了几年之后,给人一种陈旧感,为什么呢,感觉是当时那个时候的东西。不是真正从传统中来,虽然年限没过多长时间,但是给人以陈旧感。过了这阵风,就感到过时了。

但是真正的好东西,时间再长都不会过时。我们看李振九先生的东西,那是几十年前的东西,甚至五六十年前的东西,感到很新鲜,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。  这是正常的,我们看传统的经典, 看王羲之的东西,都是1000多年前的,也不感觉过时。所以说真正的经典,真正的好东西,是没有过时的感觉的。只有那些赶时髦跟风的才会过时。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。第二点,李先生他在几种书体之间进行深入的探索,并且取得了斐然的成就,让我很震惊也很敬佩。因为一直以来碑派帖派争论不休,由于历史的原因,中国曾经是帖派的天下,后来碑派兴起之后,把帖学赶到一边去了,写碑的大师康有为在《广艺舟双辑》中说道:京城中的很多名士,就不会写行草书,甚至写词谱,写信都一笔一划写的是魏楷。那就是不懂使转。行草的技法传承上面临有个断代现象。所以说这也是个不正常的。在这种风气下,还有很多老书家,有见识的书家,象李振九老先生这样的,就没有跟风走,在碑派流行的那种社会风气下,仍然是  你看他有唐楷功底,有魏碑,也有王羲之的东西,还有黄庭坚的。其中写   的东西,写的也很好,比康有为写的好。李先生把俗的东西化雅了。李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,没有被时风左右,不是说行什么就写什么,跟着大流一块走。在艺术上有自己独立的见解。独立的思考。这个碑派也好,帖派也好,新草书也好,楷书也好,在当时那个环境下,都是有那个价值。尽管因为历史的原因,在一个时期提倡一种书体,在另外一个时期,提倡另一种书体,但是,这些东西,并不矛盾。不互相排斥。真正的书法艺术,就是要研究他们之间转换,和互相之间在笔法上的关系,这才是书法艺术的正途。不要站在一个偏激的立场上,我是写碑的,就排斥帖派,说那就不是书法。我站在碑派的立场,说帖派那就是瞎写,这些都是不对的。前些年很厉害。在北京开研讨会,还有人说在碑派一统天下,帖学是弱国无外交。把这个话都提到研讨会这个桌面上了。意思是帖派就没有话语权。好像是弱国在外交上就没有话语权一样。我觉得这话说的有点严重了,站在艺术的角度上,不存在强国弱国大国小国,也许在一个时期,书界对这种书体提倡多一点。但是他说的这种问题也反映了一种客观现实。在某个时期,有些人的立场比较偏激。我觉得李振九先生,从艺术出发,并没有门派之见,不是说我是写碑的,我在洛阳这个地方,我维护碑派的利益就排斥帖,没有。而是在帖学方面也成就卓然。这一点也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的。因为现在也存在碑派帖派不同的意见。南方有些人认为:碑派的东西,甚至包括隶书,甲骨文,都叫非书法。是民间实用的东西。没有提到艺术的层次。这种观点比较偏激。我觉得不管碑学帖学站在偏激的立场看问题, 都不能得到正确答案。李振九先生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正确的立场上看待门户之争的,尤其是考虑到当时他在的那个社会背景下,这种态度更加难能可贵。这是第二点。第三点,我认为李先生书法艺术的倾向,以雅共俗,这是符合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的。 纵观书法史,有一个不容怀疑的现象,书法是进入雅化的状态,他才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艺术。确实是这样。书法虽然发源很早,从甲骨文时代,有了文字以后,应该说就有了书法,但是在魏晋以前,书法没有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。这是客观事实。从魏晋时期,文人们把它雅化,把人的襟怀理想审美情趣寄托进去, 书法才成为一门艺术。这点是不可否认的,所以说书法是由俗到雅的过程。李先生的艺术取向,恰恰是抵制了粗俗和野的一些东西。把这些东西给过滤掉了。留在他的艺术轨迹里面的都是雅化的东西。包括他的魏碑,写的都很雅。为什么他说比康有为的碑体行书写的好,就是他写的雅。康有为写的还有些野性的东西。刚才有发言讲的崇高美也好,中和美也好, 总而言之,由俗到雅,才能进入到艺术的化境。这一点李先生把握的非常好。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。现在由于竞争的需要,大家都想出人头地,都想有新面貌,都想突出自己的个性,你写的野,我写的比你更野,这就把艺术的路走歪了。书法的路还是应该以雅共俗,化俗为雅这样一个路子,才能继续发展。从这三个方面,我觉得李振九先生意义非同寻常。也是我们将来书法理论界,尤其是河南书法理论界,研究的一个对象,一个重点。给我们书法理论家提出的一个任务。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,对李先生的书法艺术的研讨会达到一个新水平。好,谢谢大家。

标签:纪念李振九诞辰120周年暨其书法研讨会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